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新馬印汶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 500人聽六祖壇經共沐法喜
2025-05-03
由人間佛教讀書會主辦的「星雲大師全集—六祖壇經」主題論壇,5月1日下午於馬來西亞佛光山東禪寺舉行,吸引逾500名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印尼及汶萊佛光人與愛書人參與。論壇由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、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執行長覺培法師,以及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對談,從佛性平等、般若智慧到人間實踐,深入剖析禪宗經典的當代意義。
論壇開始先由三位法師分享《六祖壇經》中最觸動人心的段落,接着展開多項深入探討。
覺誠法師表示,最令他感動的是《六祖壇經》中惠能大師所說:「我雖是獦獠,佛性沒有分獦獠;人雖有南北,佛性沒有南北。」這段話讓他聯想到自身從馬來西亞來到台灣求學與弘法的經歷。他回憶,初到台灣時因語言和文化差異,被質疑所說的「華語」不被當地人理解,後來逐漸調整自己、學習台灣的語言風格。覺誠法師強調,正因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包容與平等觀,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弟子都能感受到「佛性無分南北」的精神。
針對〈坐禪品〉中六祖惠能所說「心念不起,自性不動」的禪修觀念,覺誠法師以自身的修行經驗深入回應。他指出,真正的「心念不起」不是無思無想,而是「念念慈悲、念念智慧、念念感恩、念念無常」,每一個當下都是修行,他時時提醒自己「今天事今日畢」,發願行動、不留遺憾。
覺培法師分享他最感動的一段經文:「下下人有上上智,上上人有沒意智」。他指出,這段話突破了傳統上對智慧與身份的定見,強調佛性不在於地位與頭銜,而在於每個人內心的真誠與清淨。
覺培法師以佛光山學生弘法的實例說明,年輕出家的法師雖資歷淺,但不應自我否定;老信徒雖聽法多年,亦須保持謙卑。他強調,學佛應破除執著與分別心,人人皆有佛性,應自信自覺,不輕視他人,更不輕視自己。
覺培法師特別提到《六祖壇經》中另一句影響深遠的語錄: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,並分享與一位曾誤殺長者、失去兒子的卡車司機對談的故事。那位司機透過佛法與對無常的體悟,學會放下悔恨,重新欣賞每天開車經過都會看到不同面貌的龜山島,也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。
關於佛陀所倡導的「大智慧到彼岸」(摩訶般若波羅蜜多),如何在現代人的修行中落實?覺培法師表示,星雲大師曾指出,讀書的意義不僅在於知識的獲得,更重要的是透過聞、思、修的過程,引發自我覺察與心念的轉化。法師解釋,「摩訶」意指「大」,「大」並非只是量的擴張,更是心量如虛空、包容一切善惡法與眾生的智慧境界。修行者必須學習放下執著,打破對他人善惡的評斷,才能開啟真正的包容與智慧。面對當前的代戰亂危機,他直指關鍵:「若人人只批判他人過失,世界永無寧日。必須從降伏自心貪瞋痴開始。
慧知法師以〈行由品〉中六祖惠能於黃梅東禪寺舂米的典故為引,闡述「心無旁騖、直面當下」的修行智慧。他說,身形瘦小的六祖為勝任苦行,腰繫墜腰石專注勞作的身影,令五祖弘忍感嘆「這才是真修行」。這段千年公案至今動人,因它揭示:開悟不在特殊境界,而在處理眼前課題的專注。
談到「福田與功德的區別」,慧知法師引用六祖惠能的觀點指出,若行善只是出於慣性或追求福報,便只是「福田」;唯有「轉念」,從修行的心態出發,才是真正的「功德」。「功,是見性;德,是平等。」慧知法師強調,功德不是外在形式的付出,而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認識與平等心的實踐。
談及現代建寺的意義時,慧知法師指出,建寺非因有錢人想建,而是這個世界「需要」這個寺廟的存在。他說,一個人即使沒有金錢或時間,也可以透過邀請親朋參與道場活動,以實際行動「護持」,這就是功德。法師鼓勵大眾,不應以外在條件來定義是否有能力行功德,而要回歸內心的發心與實踐。
在論壇開始前,慧知法師也向500名出席者導讀了星雲大師的著作《六祖壇經講話》。他深入剖析經文精義,表示《六祖壇經》的「人間性」,與星雲大師所倡導的「人間佛教」理念不謀而合。法師強調,佛教修行不應脫離現實人生,而是要回歸人間、融入生活,於日常的人事物互動中體現佛性。他說,這也是星雲大師所強調的佛教實踐方向─解決人間問題,使佛法生活化、實用化。
慧知法師指出,《六祖壇經》從頭到尾都在強調佛法的現實關懷與入世精神,是人間佛教的典範之作,因此星雲大師才將此經列為其「經義論」系列的首部經典。
論壇開始先由三位法師分享《六祖壇經》中最觸動人心的段落,接着展開多項深入探討。
覺誠法師表示,最令他感動的是《六祖壇經》中惠能大師所說:「我雖是獦獠,佛性沒有分獦獠;人雖有南北,佛性沒有南北。」這段話讓他聯想到自身從馬來西亞來到台灣求學與弘法的經歷。他回憶,初到台灣時因語言和文化差異,被質疑所說的「華語」不被當地人理解,後來逐漸調整自己、學習台灣的語言風格。覺誠法師強調,正因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包容與平等觀,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弟子都能感受到「佛性無分南北」的精神。
針對〈坐禪品〉中六祖惠能所說「心念不起,自性不動」的禪修觀念,覺誠法師以自身的修行經驗深入回應。他指出,真正的「心念不起」不是無思無想,而是「念念慈悲、念念智慧、念念感恩、念念無常」,每一個當下都是修行,他時時提醒自己「今天事今日畢」,發願行動、不留遺憾。
覺培法師分享他最感動的一段經文:「下下人有上上智,上上人有沒意智」。他指出,這段話突破了傳統上對智慧與身份的定見,強調佛性不在於地位與頭銜,而在於每個人內心的真誠與清淨。
覺培法師以佛光山學生弘法的實例說明,年輕出家的法師雖資歷淺,但不應自我否定;老信徒雖聽法多年,亦須保持謙卑。他強調,學佛應破除執著與分別心,人人皆有佛性,應自信自覺,不輕視他人,更不輕視自己。
覺培法師特別提到《六祖壇經》中另一句影響深遠的語錄: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,並分享與一位曾誤殺長者、失去兒子的卡車司機對談的故事。那位司機透過佛法與對無常的體悟,學會放下悔恨,重新欣賞每天開車經過都會看到不同面貌的龜山島,也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。
關於佛陀所倡導的「大智慧到彼岸」(摩訶般若波羅蜜多),如何在現代人的修行中落實?覺培法師表示,星雲大師曾指出,讀書的意義不僅在於知識的獲得,更重要的是透過聞、思、修的過程,引發自我覺察與心念的轉化。法師解釋,「摩訶」意指「大」,「大」並非只是量的擴張,更是心量如虛空、包容一切善惡法與眾生的智慧境界。修行者必須學習放下執著,打破對他人善惡的評斷,才能開啟真正的包容與智慧。面對當前的代戰亂危機,他直指關鍵:「若人人只批判他人過失,世界永無寧日。必須從降伏自心貪瞋痴開始。
慧知法師以〈行由品〉中六祖惠能於黃梅東禪寺舂米的典故為引,闡述「心無旁騖、直面當下」的修行智慧。他說,身形瘦小的六祖為勝任苦行,腰繫墜腰石專注勞作的身影,令五祖弘忍感嘆「這才是真修行」。這段千年公案至今動人,因它揭示:開悟不在特殊境界,而在處理眼前課題的專注。
談到「福田與功德的區別」,慧知法師引用六祖惠能的觀點指出,若行善只是出於慣性或追求福報,便只是「福田」;唯有「轉念」,從修行的心態出發,才是真正的「功德」。「功,是見性;德,是平等。」慧知法師強調,功德不是外在形式的付出,而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認識與平等心的實踐。
談及現代建寺的意義時,慧知法師指出,建寺非因有錢人想建,而是這個世界「需要」這個寺廟的存在。他說,一個人即使沒有金錢或時間,也可以透過邀請親朋參與道場活動,以實際行動「護持」,這就是功德。法師鼓勵大眾,不應以外在條件來定義是否有能力行功德,而要回歸內心的發心與實踐。
在論壇開始前,慧知法師也向500名出席者導讀了星雲大師的著作《六祖壇經講話》。他深入剖析經文精義,表示《六祖壇經》的「人間性」,與星雲大師所倡導的「人間佛教」理念不謀而合。法師強調,佛教修行不應脫離現實人生,而是要回歸人間、融入生活,於日常的人事物互動中體現佛性。他說,這也是星雲大師所強調的佛教實踐方向─解決人間問題,使佛法生活化、實用化。
慧知法師指出,《六祖壇經》從頭到尾都在強調佛法的現實關懷與入世精神,是人間佛教的典範之作,因此星雲大師才將此經列為其「經義論」系列的首部經典。
最新消息
屏東講堂佛光兒童祝福禮 皈依三寶奉行三好
2025-08-13《獻給旅行者365日》贈花蓮捷絲旅 安頓旅人身心
2025-08-13波士頓中國城慶中秋 佛光人推廣三好四給精神
2025-08-13靈知學會參訪北雪梨佛光緣 學習三好運動
2025-08-13慧慈寺信眾跟著大師辦教育 分享歡喜布施的喜悅
2025-08-13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有情與心識.談情說愛4-2
2025-08-13普賢寺佛學講座 刻經之藝與靜觀修行
2025-08-12北區知賓培訓 以佛法慈悲與智慧廣度有緣人
2025-08-12西來大學市集美食、藝文兼備 社區溫馨交流
2025-08-12台北道場香積團十四周年慶 五十道創意素齋喜團圓
2025-08-12
相
關
消
息